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上海小兒培訓哪家好廠家說,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專科的開山名作《**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圖位》,并且首創研鑄專供**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還是**、、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
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